据湖南省儿童医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月1日至4月30日,该院共收治意外伤害住院儿童651例,约占同时段医院住院总人数的3.2%。其中男孩434例,女孩217例,男孩明显高于女孩。从住院儿童年龄来看,1-3岁435例占66.8%,4-6岁105例占16.1%,6岁以上111例占17.1%。
从儿童意外伤害疾病种类排名来看,气管、支气管及消化道异物300例占30.7%,各类骨折173例占26.6%,组织挫(裂)伤等各类外伤73例占11.2%,三类疾病仍高居前三,占八成以上。误服药物等中毒27例、烧伤烫伤25例、溺水等引起窒息12例,紧随其后,分列第四至六位。
肖政辉认为,小于3个月的婴儿容易发生呛奶窒息;1岁的婴儿最容易出现跌伤;1-3岁的幼儿最常见的是气管(支气管)异物吸入,另外还有药物中毒、外伤等;学龄期的孩子车祸、外伤等比较多;青春期前后的少年有时候情绪低落,会有药物中毒、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等。从地域分布来看,城市的孩子容易从高楼跌下,农村的孩子最容易吃到一些灭鼠药、杀虫剂等,溺水也常发生,城乡结合的孩子容易发生车祸。另外,据有关统计显示,52%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庭,19%发生在街道,12%发生在学校;其中学龄前儿童的意外伤害多发生在家里。
在活动同期举行的第七届气管异物实物展上,共展出气管、支气管、消化道异物实物标本超过200件。据湖南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统计,从1987年6月至2002年12月共收治1000余例呼吸道异物患儿,而从2003年起,气管异物患儿收治病例明显上升。200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耳鼻喉科病房收治呼吸道异物患儿达7347例,2015年1月1日-5月25日共260台,其中植物类4903例,动物类1280例,金属类720例,化学类704例。
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卡在孩子气管里的异物中,花生、瓜子、豆类及带壳食物约占2/3,花生米高居首位,占40%以上,排在第二的是瓜子,第三是豆类。从年龄分布上来看,年龄最小的只有1个月(卡玉米糖),最大的12岁,集中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男孩占2/3。其他特殊的如螺丝钉、带珠钢针、竹签、金属环、狗尾巴草、五角星、口哨、塑料贴图、鱼钩、发夹、苍耳球、拉链、长命锁、生物试验针也时有发生,学龄儿童所卡气管异物以圆珠笔帽、口哨多见。
“儿童意外伤害按其轻重主要分为三类”,肖政辉介绍,一是溺水、触电、雷击、外伤大出血、气管异物、车祸和中毒等,往往危及生命必须在现场争分夺秒进行抢救;二是各种烧烫伤、骨折、动物咬伤等,虽不会顷刻致命,但如迟迟不作处理或处理不当,也可造成死亡或终生残疾;三是轻微的意外伤害,如皮肤擦伤、小范围浅度烫伤等,可在家里进行简单处理,必要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儿童的意外伤害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肖政辉介绍,家长要加强保护儿童的意识,学习和掌握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和方法,如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安抚孩子紧张情绪等。有意外伤害发生,这些急救方法将发挥作用,有效降低儿童伤害。同时,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教给宝宝简单的应对意外伤害的方法,如手指被割伤、流鼻血、被开水烫了时,应怎样减轻伤害等等;家长还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教导宝宝学会应对陌生人。
【链接】海姆立克急救法:
发生气管异物时,患者若是3岁以下的孩子,救护人应该马上把孩子抱起来,一只手捏住孩子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并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如果异物还没出来,可以把孩子翻过来,面对救护者,将手指并拢在孩子胸部下半段按压1—5次。随时观察孩子嘴里有没有东西出来,如果有东西,救护应该用手指将异物勾取出来,千万不要捅。以上所有动作都是在孩子的头低于胸的情况下完成的。如果孩子已经比较大了,抢救者可以站在患儿背后,用两手臂环绕患儿的腰部,然后一手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再用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重击压迫病人的腹部。重复以上手法直到异物排出。
来源:红网
作者:易征洋 姚家琦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