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振江如今已有94岁高龄。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丹 通讯员 唐梦辉 长沙报道
“我一辈子都在做医疗卫生工作,都是在干革命,遗体捐献国家很需要,我要革命到底,最后还做一点贡献。”2019年8月1日,94岁高龄的仲振江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党委办公室,将一份特殊的材料交到医院党委办主任李毅芬手上。
一张轻薄的白纸,上面清晰地写着几个沉甸甸的大字——“仲振江同志遗体捐献志愿书”。白纸黑字,印刻着仲振江坚定不二的决心,“为报答党和祖国对我长期的培养和教育,我决定百年以后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组织,用于临床、研究和教学,以挽救他人的生命,为社会做出贡献。”
从1938年加入抗日战争,到退伍转业在长沙市第三医院工作,再到成为一名普通的离退休人员,仲振江始终记得的,是作为一名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仲振江的遗体捐献志愿书。
只有一个念想,和伤病员共生死
1925年,仲振江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五区浒演村,小时的家中一贫如洗,食不果腹。1938年4月,不到十三岁的他在济南军区独立团入伍,父亲是班长,哥哥是通讯员,都在一个团当兵。
1943年,时任看护副班长的仲振江两次在得知日军即将扫荡的消息后,连夜带领10多名伤病员迅速转移到20多里地外的农村,一个人每天负责伤员的换药、治疗以及生活护理,由于他的精心照料和机智掩护,一个月后十几名伤员全部归队,无一伤亡,他因此获得冀南三分区“甲等模范”表彰。
他常常回忆起他所在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战争岁月,作为刘邓大军的主力,1947年6月30日晚渡黄河,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上有国民党追兵。经过黄泛区的时候,遍地淤泥,积水没膝,他始终守护在伤病员身边。挺进大别山,遇上严寒没有棉衣,晚上挖地洞、盖稻草,那样的艰苦岁月,他护理的伤病员损失最小。
他也深刻地记得1951年在第六十六预备医院,医院接收抗美援朝志愿军伤员,没日没夜地组织医务人员开展救治……
在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峥嵘岁月里,仲振江心里始终留存着一个念想,“就是和伤病员共生死”。
年轻时的仲振江。
虽然老了,还是要听党的话
抗战时期的经历在仲振江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正是在那段岁月里,他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自律与自觉。1944年,仲振江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已有75年党龄。1956年,仲振江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工作,曾担任办公室主任,医院副院长。1985年离休。
对于老党员仲振江而言,最不愿意错过的就是党员的组织活动。2018年4月,彼时天气阴雨湿冷,寒气未退,仲振江因感冒发烧住进了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缺席了当月的组织生活会。出院的第二天,身体还未完全康复,93岁高龄的他便冒着大雨,把开会时要交的党费送到支部宣传委员吴巧明同志手上。
他说:“我最近身体不好没来开会,不在自己医院住院,是不想麻烦你们来慰问我,今天特地来补交党费,向组织说明一下情况。”因为打了几天点滴,仲振江手上的淤青还未消退。“仲老,您身体不好,又下着大雨,我们送您回家吧”,吴巧明说道。为了不麻烦别人,仲振江坚决地拒绝了,一个人颤颤巍巍地坐上了公交车回家。
“要做守纪律、讲规矩、有自觉的共产党员。”仲振江终其一生都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自律与进取。他每天给家人读书读报,《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被他翻得书皮掉色,随便翻开一页,里面的内容都能脱口而出。“我虽然老了,但还是共产党员,要听党的话。”
仲振江的遗体和人体捐献登记证。
捐献遗体,为国家做最后一点贡献
“我一辈子都在做医疗卫生工作,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情了,国家很需要遗体捐献,我想最后再做一点贡献。”早在三年前,仲振江就萌生了遗体捐献的想法,他暗自写下了报告,但是因为觉得自己身体还过得去,便没有将报告上交到组织。
2017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仲振江因肺部感染、脑梗死多次住院治疗。每况愈下的身体,让他越来越担心死亡的突然降临。“这几年身体越来越差,说不定哪天就突然不行了。”几经考虑后,他跟老伴、儿女商量好,便把遗体捐献志愿书交给了组织。
第一次谈到遗体捐献时,仲振江的儿女们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可却经不住他的一再坚持。今年10月,在儿女们的陪同下,仲振江办理了捐献手续。
“我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身后事就简单地处理,遗体捐献这个事就很简单,我不图什么。”谈起捐献遗体,仲振江表现得很淡然,于他而言,这不过是身为党员,为国家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丹 唐梦辉
编辑:刘丹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19/10/31/6175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