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科院杨雄里院士受聘爱尔眼科教育与科技发展委员会首席顾问

来源:红网 作者:屈慧莹 编辑:刘丹 2020-01-14 17:38:39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中国科学院杨雄里院士(左一)正式受聘爱尔眼科教育与科技发展委员会首席顾问

2?????????????.jpg

中国科学院杨雄里院士致辞

红网时刻1月14日讯(通讯员 屈慧莹)1月13日,我国著名神经生物学家、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复旦大学杨雄里教授受聘,成为爱尔眼科教育与科技发展委员会首席顾问。杨雄里院士的助力将推动爱尔眼科科技创新生态链的打造,推进以临床为导向的基础科学研究更上一层楼。

强强联合,助推视网膜领域基础研究向前发展

杨雄里院士长期从事视网膜神经机制的研究。近年来,他领导的团队努力把基础研究与临床问题相结合,对青光眼与胶质细胞异常激活的关系等进行了细致地分析。

事实上,杨院士与爱尔眼科结缘已久。早在2014年,他就受聘成为了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的荣誉教授。近几年,更是频频出席由爱尔眼科举办的视网膜疾病领域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国际视网膜高峰论坛”,为与会者带来视网膜神经机制领域的前沿研究。

杨雄里院士表示:“我一直都很关注爱尔的发展。其在人才培养、科教研一体化平台的打造和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视与投入,以及灵活的科研管理机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视网膜疾病,如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病变以及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等,是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对人类的眼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根据以往的数据,中国约有1.1亿糖尿病患者,约1/3糖尿病患者(约3700万)诱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其中约有1/3(约1200万)的患者面临失明的风险。①因此,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2020年要进一步加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副会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院长唐仕波教授介绍:“在杨雄里院士的鼎力相助下,爱尔眼科视觉科学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工作将得到极大的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也将得到巨大的提升。”

杨雄里院士受聘成为爱尔眼科教育与科技发展委员会首席顾问后,将主要以爱尔眼科教育与科技发展委员会为依托,对爱尔教育与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咨询及可行性建议;并进一步参与建立与国内外政府、知名大学等机构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创新合作通道,以此有力推动爱尔大学、研究院、科研与转化平台的建立与可持续发展。

从“做大”到“做强”,科技创新助力实现百年爱尔梦

实际上,不久前,由国际著名的视觉神经再生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教授领衔的爱尔眼科“湖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揭牌。这也是湖南省首个眼科跨学科院士专家工作站。

或许正是源于爱尔眼科在科技自主创新上的坚持不懈,成为了其备受院士青睐的重要原因。

多年来,爱尔眼科一直坚持国际化的战略,致力于打造全球化的科技创新生态链,并接连研发出全球首款智能可穿戴近视防控设备“云夹”、眼科人工智能诊断系统等高科技成果。

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领域,爱尔眼科也成果斐然。2019年7月,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院长唐仕波教授、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建苏教授团队,针对视网膜变性——这一目前科学界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致盲性眼病,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利用患者尿液、血液中的体细胞,在实验室中将其转化为iPS干细胞,并诱导产生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iPS干细胞来源的RPE组织工程细胞片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直接利用患者自体细胞进行移植,去除由于异体细胞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该研究为下一步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关进展更是在全球生物材料权威期刊《生物材料学报》(《Acta Biomaterialia》)进行发表。此外,爱尔眼科研究所的马红婕博士、颜昕博士等8名研究者也分别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基因、干细胞研究、细胞治疗及组织工程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而在近视防控领域,爱尔眼科也是深耕多年,硕果累累。近年来,由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爱尔眼视光研究所所长杨智宽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近视眼研究和防控的划时代手段“云夹”,启动全球近视眼大数据多中心研究项目,率先发布我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2019年还成功拿下2023年世界近视眼大会(IMC)主办权。2019年11月,更是同时斩获国内外两项重磅的青少年近视防控科研项目——2019年人口健康领域资助额度领先的项目之一“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防控及诊疗关键技术研究”(湖南省社会发展领域的重点研发项目);以及与全球规模领先的眼视光技术研发机构华柏恩视觉研究中心开展二期合作,共计获得近1000万科研经费支持。由此,爱尔眼科在近视眼领域行业前列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夯实,还将有助于我国青少年近视眼防控战略的推动和实施。

2019年是爱尔眼科上市十周年。上市十年之际,爱尔眼科完成了对东南亚最大连锁眼科医疗上市机构ISEC的邀约收购。未来,爱尔眼科将基于国内最大疑难眼底病分级诊疗平台,与ISEC位于马来西亚,辐射整个亚太地区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诊疗平台,共同打造出全亚洲先进的大型疑难眼底病诊疗平台。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董事长陈邦说道:“科技创新是爱尔眼科从‘做大’到‘做强’的必由之路!基于我们已搭建起来的覆盖全国、全方位立体化的,疑难眼底病分级诊疗网格化平台,并结合爱尔多年来在疑难眼底病临床诊疗与学术科研的积淀与发展,现有院士团队的加持,未来我们会致力将先进的眼底病诊疗新技术、新成果惠及中国广大眼底病患者。与此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全球布局和科技创新,为人类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贡献‘爱尔力量’!”

接下来,爱尔眼科将与杨雄里院士团队紧密合作,加强双方在视觉科学技术领域的深入交流,为相关临床与转化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使广大视网膜疾病患者获得更好的救治。

【杨雄里院士简介】

杨雄里,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神经生物学家。1963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1982年在日本获学术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哈佛大学(1985-1986)、贝勒医学院(1987-2003)从事合作研究。

现任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眼科临床中心顾问,上海市视觉损害与重建重点实验室学术顾问,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研究院顾问,香港理工大学等多所学术机构荣誉教授,“大辞海”“辞海”副总主编,“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眼科和视网膜研究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顾问编委。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上海生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脑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委员,《生理学报》主编,《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主编等。

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个眼科重大项目“神经性视觉损伤及修复的机制”(2018-2022)负责人。曾任科技部攀登计划“脑功能的基础研究”(1991-1997)首席科学家、973项目“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1999-2003)首席科学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视网膜信息处理的机制”(2005-2008)、“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信号整合、调整及其机制”(2010-2013)负责人。作为 Principal Investigator(PI)和Co-PI曾获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和 “国际人类前沿科学计划组织(HFSPO)”研究基金资助。

杨雄里教授长期从事视网膜神经机制和重要视网膜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并在眼科学界具有广泛的联系,曾多次在全国及国际眼科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已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专著、译著多部。曾获各种奖励: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8),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1991),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1),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1991)。

来源:红网

作者:屈慧莹

编辑:刘丹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0/01/14/657407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