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3月10日讯(通讯员 赵丽萍)3月10日下午,随着最后一批49名患者陆续走出武汉市第一家开舱收治患者第一所大批量治愈患者出院最后一个休舱的——武昌方舱医院在运行了35天后正式休舱。
武昌方舱医院自2月3日立项,2月4日开工,从2月5日晚第一批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进入,开设病床784张,累计收治患者1124人,累计出院833人,累计转院291人,先后有14支医疗队医、护、技管理团队共同奋战。35天时间里,武昌方舱医院创造了一系列“最”:最早投入使用、最早成立临时党委、最早有患者出院、最早开始病人的心理疏导、最晚休舱……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疗队所负责的A区,共收治394人,转出104人,总出院290人,治愈率高达73.6%,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轻症患者零死亡”“出院患者零回头”的“三个零”目标,交出了一份“闪亮”的答卷。
【回眸·35个奋斗日夜】
2月4日
湘雅二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42名队员随着10台“野战医院”车出征武汉,成为第一支到达武汉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凌晨展开帐篷,负责住院方舱医院内的249张床位。
2月5日
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和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一行,视察湘雅二医院帐篷诊区及分管床位区域。
23点起,武昌方舱开始收治第一批病人,湘雅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范晓和眼科护士长蒋俪作为第一批接诊的医护人员严阵以待。
2月7日
面对方舱患者普遍焦虑情绪,湘雅二医院精神科专家连夜编制《走进方舱》心理辅导丛书,并在第一时间送至患者手中。
感染科专家田沂分20余批次对来自湖北各医院以及青海、广西、河北、辽宁的600余位医护人员进行了十余次的院感培训。此外,还对武昌方舱医院的300余名保洁员、警察也进行了培训。护理团队分14批,采用“理论培训+模拟操作+现场教学”的形式,完成了方舱内所有450余名护士的咽拭子采集培训。
武昌区区长余松和湘雅二医院副院长徐军美,入方舱前,相互加油鼓劲。
2月8日
一批新患者正有序排队,等待分诊。医生朱威宏和吉琴在帐篷内分诊,灯光昏暗,患者用手机帮医护人员照明,点亮了每个人的心房。
2月9日
湘雅二医院医疗队最早启动放射和检验工作。目前完成DR照片300人次,CT扫描388人次;血常规检测和C反应蛋白711人次,新冠病毒IgG/IgM抗体:406人次,有效保证了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和出院标准的把握。
武昌方舱医院党委会成立,副院长徐军美任委员。在方舱内党旗下,还成立了病友党支部,设置了5位区长,协助医护人员管理和服务患者。
2月11日
28名武昌方舱医院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康复出院。其中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援武汉“方舱医院”医疗队所负责的东区出院16人。
2月15日
又一批患者出院,风雪中,徐军美为患者温暖送别,颁发出院证书,一位康复患者退后一步,鞠躬致谢,令人泪目……
2月18日
在舱内首设“心灵氧吧”,陆续开展“温暖方舱 心灵氧吧”“我想对你说”“心语心愿”“有画对你说”“方舱版我是歌手大赛““曼陀罗绘画”等活动,缓解了患者舱内紧张焦虑的情绪。
2月21日
来武汉的17天,终于有了自己的办公室,队长汪洋与医护团队在这里讨论治疗方案、统计数据,核查CT及X线结果,事无巨细,只为更好。
湘雅二医院再派15名精神心理专家驰援武汉,来到武昌方舱医院,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援助和保障,并对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支持,为抗击疫情再添“强援”。
2月26日
湘雅二医院后方指挥部和前方支援武汉指挥部在通讯车上远程视频连线,汇报工作进展,讨论进一步工作部署。
3月1日
“湘鄂人民同江同湖,同舟共济……我们自愿要求继续坚守在武汉战疫一线,直至夺取新冠肺全面的最后的胜利!”医疗队全体成员一线“再请战”,一致立下的决心书,按下鲜红的手印彰显敢打必胜的决心。
3月4日
医疗队42人中,中共党员占24人,出征前成立临时党支部,实现“支部建在医疗队上”,来到武汉后,先后8名队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支部创新开展战时党建,阵前举行战前动员,一线开展党课教育,与病友临时党支部共建共享。3月4日下午,医院与援武汉医疗队驻地进行视频连线,举行一场特别的抗疫一线临时党支部新党员宣誓仪式。医疗队员姜山、蒋俪发展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他们面对鲜红的党旗高举右拳,庄严宣誓。
3月5日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带队看望慰问湘雅二医院坚守武昌方舱医院的医疗队员,了解医疗队的生活工作情况,表达对医疗队员的深切关怀。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徐军美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来源:红网
作者:赵丽萍
编辑:陈亚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0/03/10/6850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