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阿姨和医护团队合影。
红网时刻3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纲 耿春密)因肝脏功能衰竭,同时合并门脉高压、肺部霉菌感染的杨阿姨在接受肝移植手术后,出现了临床上极为罕见、死亡率高达85%的“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贺志军教授团队及时发现、诊断并成功施行救治,目前患者已顺利康复出院。
两个多月前,52岁的杨阿姨因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入住湘雅医院感染科。经细致检查,被诊断为肝脏功能衰竭,同时合并门脉高压、肺部霉菌感染,病情危重,只有尽早施行肝移植手术才能挽救生命。感染科傅蕾教授在积极予以内科治疗的同时,邀请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贺志军教授会诊,联合为其制定了肝移植的术前内科处理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她等到了合适的肝源,于2021年1月12日成功实施肝移植手术。
术后两周开始,杨阿姨出现了反复的低-中度发热、全身乏力、食欲差等症状,同时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显著下降,检测发现,她体内产生了抗A型的血型抗体,而她本身血型就是A型,一般人体内不会产生针对于自身血型抗原的抗体,杨阿姨这种情况在临床上被称为“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紧接着,其头颈部及躯干又出现了广泛的红色斑丘疹。管床的张纲主治医师敏感地意识到,患者可能出现了临床上极为罕见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随后的皮肤组织活检明确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断。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肝移植术后、由供体肝脏内残留淋巴细胞产生的对受体组织的免疫攻击,机制与术后免疫调控相关,但没完全明了;据既往文献报道,肝移植术后其发生率约为0.2%~1%,临床死亡率高达85%,而且目前全球移植学术界对于该类病患的治疗策略争论很大。
针对这种状况,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贺志军教授迅速制定了输注供体同型浓缩红细胞、激素冲击以及免疫抑制剂先撤除后逐步跟进的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精准调控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新的治疗方案疗效显著,杨阿姨的皮疹消退,症状好转,病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近日复查提示,患者体内的抗A抗体消失,血象基本恢复正常,“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和“移植物抗宿主病”已痊愈。
贺志军教授指出:移植免疫调控技术与移植手术技术共同构筑了器官移植的两大基石;在精准手术的基础上,准确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并及时调整抗排斥方案是有效化解移植免疫相关风险、保障患者获得长期良好预后的关键技术技巧。该罕见病例的成功救治,表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在实体器官移植的个体化免疫水平调控技术上已达到新的高度。
来源:红网
作者:张纲 耿春密
编辑:刘丹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1/03/15/9091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