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16日讯(记者 张盟 通讯员 鲁君艳 赵亮)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出征千里之外的医疗湘军而言,物资即“粮草”,物资保障工作事关战斗力、防护力和团队士气,显得尤为重要。4月3日,湖南第一批援沪核酸检测医疗队紧急集结,奔赴上海。106人的庞大队伍,正值上海全城封控的紧要关头,面对街道空无一人,商埠基本关闭的现状,物资保障问题成了医疗队开展工作的当务之急。
抵达上海进驻酒店后,因湖南提供的保障物资尚未发车,且来沪后能否通关和顺利抵达酒店,尚属未知,后勤保障异常吃紧。紧要关头,医疗队立即协调驻地酒店所在街道派出所,在热心的医疗队通勤司机过国强师傅的帮助和指引下,敲开了酒店附近一家商铺的门,购买到部分急需生活物资,分发到每位队员手上。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龙开超虽身在怀化指挥抗疫,但时刻关注湖南派遣的第一批医疗湘军的“粮草供给”,立即通知医政医管处全力协调省工信厅和国药集团,加快物资保障车发车进度,建立后续物资补充机制,并再三叮嘱随车配置一定数量的常德米粉、辣椒酱等湖南特产。
湘情最暖心,乡音最难忘。得知湖南首批医疗队抵沪后生活物资和消毒物资缺乏的消息,湖南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黄赞佳、综合处处长欧勇、公共服务处处长马利等领导,克服全体职工封控管理居家办公、无法赶赴现场的困难,紧急与上海市经信委、嘉定区政府联系协调,并依托上海振兴湖南经济联谊会卫生健康分会、上海湖南商会、上海衡阳商会等在沪湘籍商会、湘籍爱心人士等,在最短时间内,安排专车为医疗队采购酒精、84消毒液、牛奶、方便面、晾衣杆、桶子脸盆等物资,送到队员们驻地酒店,缓解了医疗队的燃眉之急,并号召驻沪的湖南各级商会,联合建立后续物资保障和沟通对接的长效机制,为湖南医疗队解除后顾之忧。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医疗队陆续收到湖南商会和湘籍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包括老干妈、豆腐乳、鸭脖鸭掌、舜华鸭等,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吃到湖南口味,队员们心里很是感动。上海振兴湖南经济联谊会卫生健康分会执行会长何雪松、秘书长李坚,嘉定区新城推进办主任龚梅辉等领导,都是湖南人,或亲自来酒店探望慰问,或定期电话、微信联系,了解医疗队生活保障等需求。远在他乡战疫的特殊时期,看到熟悉的面容,听到熟悉的乡音,医疗队员们倍感亲切。
上海疫情形势严峻,上海人民的热情并没有因此缺位,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郑钢淼第一时间来到驻地酒店,代表上海市委市政府送来暖心问候和对医疗队的感谢,嘱托湖南队员保重身体、做好防护;上海市副市长张为既是联点督导疫情防控的市领导,也是一名长沙老乡,亲临酒店看望家乡“子弟兵”,鼓励大家发扬湘军英勇作战的精神,顽强拼搏,并为队员们协调解决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上海市经信委党组副书记张义、嘉定区区委书记陆方舟、副区长王浩等领导,一直在全力协调医疗队物资保障等问题;上海本地爱心企业与团体陆续捐赠了很多物资,上海市妇联还给女性队员送来了女性用品,让队员们倍感贴心和温暖。
因上海市外援医疗队的驻地酒店房源紧张,湖南第一批医疗队分两处驻扎,即嘉定区麗枫酒店和静安区昆仑大酒店。麗枫酒店店长李海灿是一个30出头的上海小伙,因隔离需要,整个酒店就他带着3个员工值班。他们负责医疗队50余名队员的饮食起居,每天起早贪黑为大家联系送餐,落实楼面消杀,逐楼层打扫卫生,转运垃圾等。因防控需要,虽自己的小区近在咫尺却有家不能回。医疗队领队刘青松与店员们接触最多,向他们表达谢意的时候,得到的回复总是:你们湖南医疗队来支援上海非常不容易,我们很感激,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再累再苦,也要让湖南每个“大白”一日三餐吃上热饭。
驻扎在麗枫酒店的医疗队员餐食由锦江国际集团提供,队员们来自湖南,口味偏辣偏重,大家及时收集队员饮食意见,通过酒店反馈至集团总部,总部的厨师马上接受建议,及时调整菜谱,每天保证有辣椒和新鲜蔬菜,虽然不是正宗湖南口味,但队员们已经非常满足。4-5月医疗队有10余名队员过生日,锦江国际集团克服困难,为大家送来蛋糕和鲜花,让队员们在战疫一线,过上了一个难忘的集体生日。
因为两个驻地酒店和支援点上海凤凰实验室呈三角形,彼此距离都有30多公里,市经信委统筹安排了4位上海本地司机负责通勤,不管是在早上、中午,还是半夜、凌晨,师傅们都是热情服务、随叫随到。夜班司机施新忠师傅工作责任心极强,时刻保持待命状态,不管医疗队凌晨几点打电话过去,总是响一两声就能接通,他拍着胸脯说:我的工作就是接送队员、运送物资,你们在方舱这么辛苦,能早点到酒店就能早点休息啊,所以无论啥时候,我都是机不离身,时刻注意接电话的。还有和医疗队同吃同住、一同闭环管理的区政府办驻点联络员、专职消杀员,以及在酒店门口道路执勤的辅警和社区工作人员,他们很多人都是不顾疲劳,连续工作,有的因为所在小区封控已离家快一个月,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华丽辞藻,却始终默默无闻,坚定地与湖南医疗队并肩战斗,做大家坚强的后盾!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这特殊时期,每一束共同守“沪”的微光,都在温暖着这座城市、温暖着我们彼此。
来源:红网
作者:张盟 鲁君艳 赵亮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2/05/16/1127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