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来临,潮湿闷热的天气逐渐变得干燥,早晚温差也变大。湖南省直中医医院儿科提醒您:小儿体质柔弱,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等疾病。因此,到了秋季,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起居等,各方面的调养。
为什么秋天易生病
1、季节交替都会对身体造成影响,身体一时适应,就如同高原反应一般,容易发生疾病。
2、秋季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导致人体的呼吸道系统、热平衡系统以及皮肤的免疫力低下、无法适应,自然容易受到疾病的入侵。
3、很多人在夏季时食欲不振、偏爱冷饮,易导致脾胃受损,还有身体中一些营养素的缺乏等等都容易引起疾病问题。
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要多注意养护孩子的“肺”。秋季,也可能是个“多事之秋”,脾胃功能面临很大挑战。脾肺常不足是小儿的生理特点,为此秋季则更需注意养护。
秋季养生三个原则
1、少吃辛辣多润肺
注意要少吃辣椒、生姜等辛辣食物,烧烤也要少吃。入秋后气候逐渐干燥,如果再吃辛辣则对养肺不利。可以多吃一些莲藕、荸荠、百合、银耳,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润肺止咳的作用。
2、少吃西瓜多吃豆
立秋后,要少吃西瓜等过于寒凉的水果,尤其是脾胃虚寒的孩子更要少吃,以免伤及脾胃,引起腹泻。豆类多具有健脾利湿的功能,正合立秋节气之用。可以多喝三豆汤(绿豆、红小豆、黑豆),能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立秋一碗“渣”,赛过好药一筐。渣,指的是黄豆末和青菜做的小豆腐,黄豆含有丰富的大豆低聚糖、植物蛋白、膳食纤维与维生素,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因此食用黄豆末和青菜做成的“一碗渣”,既可以清理肠胃,调节胃肠道功能,还有助于抗氧化、提高免疫力。民间常有“立秋吃渣,孩子不吐不拉”的俗语。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在山东地区流行着立秋吃渣的习俗,祈求未来一年身体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3、少吹凉风多安神
秋天就别再过于贪凉风,最好避免皮肤直接被冷风吹,注意保护面部和脖子等处的皮肤。
孩子秋天饮食保健常识
1、饮食饮水防秋燥
妈妈们应注意多给宝宝吃些润燥生津、清热解毒及有助消化的水果蔬菜,如胡萝卜、冬瓜、银耳、莲藕、香蕉、柚子、甘蔗、柿子等,还要注意少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另外,及时为宝宝补充水分也是相当必要的,除日常饮用白开水外,妈妈们还可以用雪梨或柚子皮煮水给宝宝喝,同样能起到润肺止咳、健脾开胃的功效。
2、冷饮西瓜需慎食
秋季宝宝易生消化系统疾病,需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少吃冷饮,以免对幼嫩的肠胃造成刺激;再有,西瓜属性寒之果品,秋季多食易伤脾胃,因此不宜让宝宝多吃。
3、重视饮食卫生
幼儿应少吃生冷食物,不吃隔夜饭菜和不洁食物,半成品和熟食应在取食前充分蒸透烧熟。同时,应格外强调幼儿及其抚养者在饭前便后洗手,将幼儿所用餐具定期清洗消毒。只有重视了饮食卫生,才能较好地预防或减少幼儿疾病的发生,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烹调手段应以蒸、煮、炖、煨、炒为主,口味宜清淡,多补充一些汤水,以减缓气候干燥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4、多补充水分
天气炎热干燥,宝宝出汗较多,体内的水分、氯化钠和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b和维生素c)也会随着汗流失,引起水盐代谢失调。因此,要注意给宝宝补充水分,包括白开水或矿泉水,让孩子从小养成喝水的习惯。也可以来点传统的所谓消暑汤,如绿豆汤、莲子百合汤等。
小孩秋季饮食的原则
1、食要有时、有节。宝宝每天的饮食要定时、定量。定时吃饭能让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胃肠的消化液分泌也就有了规律,能够很好地将食物消化、吸收。每餐适量进食也很重要,如果好吃的就任他吃,很有可能伤及脾胃。
2、不偏食、食宜暖。要让宝宝得到全面的营养,就不能养成偏食的习惯,否则宝宝可能会出现某些营养过剩,而某些营养又缺乏。要给孩子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否则胃肠堆积着大量不能及时消化的东西,积久而化热,成为致病的因素。此外,胃喜暖而恶湿寒,所以要控制小儿吃冷饮的数量,也尽量不要吃凉了的饭菜。
3、食前静,食后动。胃肠消化需要血液的支持,如果饭前活动量太大,血液都集中在肢体、肌肉等处,胃肠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就会影响消化。而吃完饭一直坐着不动,易造成食物在胃里停滞。饭后散散步,可以帮助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
特别提醒:虽然立秋已至,但天气依然很热,立秋之后仍有一“伏”,有“秋老虎”之说,因此仍要注意防暑。但是气温还是有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中午热、早晚凉的状态。再加上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孩子们着衣要随天气变化而增减,睡觉时要护住胸背。不过一般来说,儿童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适度的冷刺激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抵抗力。
来源:红网
作者:侯必
编辑:赵悦杉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2/09/01/1177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