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雅人物影像志 | 六十余载深耕作,一蓑烟雨任平生

来源:红网 作者:罗闻 编辑:周曼 实习生 杨胜男 2023-08-25 16:05:53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8月25日讯(通讯员 罗闻)谭秀娟,女,汉族,广东罗定人,中共党员,麻醉学家,1933年8月出生于广州市。曾任湘雅医院麻醉学教授。1955年7月毕业于广州市华南医学院(今中山大学),分配到湖南医学院(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妇产科任助教,1957年改行参与组建麻醉科,1958年底被派往北京中医学院学习中医三年,回院后从事过中医教学、医疗工作,后又被转派回麻醉科,1988年参与创建了部属院校中第一个麻醉学系。曾任湖南医科大学(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麻醉学系系主任,兼任湘雅医院麻醉科主任、湖南省医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委员会麻醉学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

谭秀娟长期从事临床麻醉的教学和医疗工作,成功进行了脑复苏与麻醉手术期间颅内压、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实验与临床研究,在解决疑难、危重病人的麻醉和抢救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学风严谨,除担任本科生、进修生教学外,从1985年起开始培养硕士生。

转入麻醉,开辟前沿

问题:谭秀娟老师是您的导师,您能说说她是如何从妇产科转入麻醉科并且在这领域开疆拓土的?

郭曲练(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谭老师从妇产医生转入麻醉科,是服从医院组织的安排。

在很早之前医院是没有专门的麻醉科的,外科医生做手术的时候,是一组人做手术另一组人做麻醉,如此轮流,但这样不专业的麻醉方式容易发生医疗事故。1956年,在外科大发展的前提下,当时的大外科主任谢陶灜教授力主成立专门的麻醉科,希望同志们报名扩大麻醉专业。但在麻醉科组建之初,没多少人愿意来,徐启明老师是第一位响应的,王静静老师是第二位,医院要从妇产科的医生中抽调一人到麻醉科,谭秀娟老师作为党员,秉持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的理念,也义无反顾的来到了麻醉科。

从妇产科到麻醉科,本来就是一个挑战。因为谭老师从临床科室来到医技科室(麻醉科当时是作为医技科室成立的),需要很大的转变,学科的转变也需要她做好很多准备。

在“西学中”期间,院内需要选调一批人去学习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谭老师便在上世纪60年代去北京学习了两年的中医,回来之后便把中医的知识用到麻醉科,这也为我们早期将中西医结合应用于麻醉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在这次学习中,她有幸跟我国消化病学奠基人、湘雅医学院第三任院长张孝骞教授同班。她后来回忆说,从张孝骞教授身上也学习到了认真、严谨的作风,这些作风对她之后的成长和发展也是非常有意义。

高瞻远瞩,立定方圆

问:在麻醉科建科之初,徐教授和谭教授为湘雅乃至湖南省的麻醉学科立下了很多“规矩”,您还记得有哪些规矩,它们现在还在使用吗?

郭曲练:当时谭老师跟徐老师以及一批老同志创建麻醉科后,为了使麻醉更安全立下了很多的规矩。这些管理制度不仅是我们科的,包括对湖南省的麻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个规矩就是做麻醉的过程中,在手术过程中不能够离开病人,要一直守着病人。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有了监护仪、麻醉机,最开始是很简陋的麻醉机,靠血压计量无创的血压,几分钟一次或者十分钟一次,最长的时候一个人可能要从早上守到晚上,你必须要守在那里,如果说你要上厕所,那就必须要有另外一个人来守护病人,才能够暂时离开一下。当然现在有了很多监护仪器,比较安全一些了,但这个规矩一直传承了下来。

还有包括麻醉过程中对病人的管理要认真,要按时记录;麻醉并发症病例的讨论学习;重症病人的术前病例讨论。

还有一个规矩,是我刚来湘雅医院时谭老师立下的——年轻医生要轮科。为了培养新一代真正的麻醉学临床人才,徐老师和谭老师他们立下了“轮科”的规矩,就是以后新来的,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好,都要到其他内外科去轮科。我是第一个受益的,我跟当时跟鄢建勤医生一起到内科、外科、儿科等等,连续轮科了两年的时间。这两年不容易的。为什么?当时我们科里人少,手术多,但还要把年轻医生派出去学习。是老同志们在那里默默无闻地做奉献,有的老师五十多岁了还要值晚班。

我们在轮科的两年过程中间,确实学习了大量的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等学科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我们以后再回到麻醉科,在临床麻醉中处理各种各样的情况、判断各种各样的病情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国家麻醉住院医生培训制度,实际上跟谭老师她们当时的想法也是不谋而合,虽然那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但是他们的远见卓识是很值得钦佩的。

问:对于医院的很多科室的建科、发展,麻醉学科的前辈们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你能分享一下其中的故事吗?

郭曲练:谭老师也曾协助过我们院的心胸外科重新建科。我们医院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支持湖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发展,配合上级管理部门就把心胸外科完全搬迁到了附二院,作为附二院的重点专科发展,而医院自己的心胸外科却因此取消了。

后来重建心胸外科,谭老师那一辈人当时为了心胸外科的稳步发展,和心胸外科的医生一起去外地学习心胸外科的麻醉,回来一起开创的湘雅医院的心胸外科。当时心胸外科展开以后,因为都是一些危重病人,它需要有内科学、外科学、麻醉学和其他方面的知识,谭老师她们业余时间抓紧学习,平时碰到问题也相互学习,甚至打电话请教其他医院的教授。谭老师除了心胸外科的麻醉以外,还是体外循环的负责人。

所以说无论麻醉还是体外循环,她都能够来指导大家工作。而我们湘雅医院的心胸外科现在已经做的非常好了,应该说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的,我觉得与她和大批老同志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医院的ICU、疼痛亚专科,就是在她们对学科发展的超前布局下得到了开拓。

我记得是在上世纪 90年代初期,我们谭老师跟徐老师创建了我们医院的中心ICU 和疼痛科。创建 ICU 的时候,我觉得她们是很有眼光的,因为当时只是在国际上有这样一个概念,实际上我们医院当时并没有全院的中心ICU。

我记得 ICU 开展的时候,我们最早抢救的一个病人,就是我们医院妇产科的刘建安教授,刘教授当时在做手术的过程中间突然倒地,心跳骤停,当时我们整个科室,包括徐老师谭老师,我们把她从心跳骤停的情况下抢救过来。抢救过来以后就把她送到 ICU ,那要 24 小时守护的,原来是没有中心ICU 的这样一个救治病区。

现在 ICU 已经完全不同了,现在 ICU 已经是规模非常大的,像现在我们在各种自然灾害救治、新冠的救治等方面,ICU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春风化雨,诲人不倦

问题:谭教授具有前瞻性目光的特点也体现在科研方面,您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郭曲练:麻醉学原来是没有什么科研的,在谭老师和徐老师还有一大批老同志的领导下开始发展。当时的科研方向是脑保护与脑复苏,在脑复苏这个领域中做出了很多突出的成绩,尤其是低温方面。我们首次在国外著名的杂志上发表了低温脑复苏的论文,当时应该是很不容易的,到现在来说都是一个很高的影响因子杂志论文。我记得还有两个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都是脑保护与脑复苏的内容,当时在我们医院也是很好的成绩了。也正是因为她们这样一种科研的努力,或者说引领,使我们现在的科研也是在全国排名靠前的。这次STEM 排名之中我们就名列前十位,没有他们前面的努力,我估计很难做得到。

还有一件事情,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谭老师跟徐老师一起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投到《中华麻醉学杂志》上 ,是关于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的。当时的麻醉主要是硬膜外麻醉,这种麻醉方式效果好,但有时候也带来很大的风险 。当时北方人一般试验量都是在5毫升甚至更大,但南方人身材偏小,麻醉的剂量不能按照这样做,我们是从小剂量开始试用,从2毫升开始,一些患者就达到麻醉要求,当时把这个文章投送过去的时候,杂志社是很难理解的,所以不能够接受,但是谭老师和徐教授曾经做了近千例的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她们经过反复的跟编辑沟通,也跟很多的专家一起讨论,别人也开始重复了她们的临床结果,最后让大家接受了这种小剂量的硬膜外麻醉。她们是国内最早探索硬膜外麻醉小剂量用药的医生之一,积累的这个经验对于后来的硬膜外麻醉给药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问:谭教授作为湘雅麻醉学系的创始人,在教学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绩,作为学生您可以分享一下吗?

郭曲练:我觉得教学方面,谭老师做出了更加突出的成绩。

首先,我们湘雅医学院麻醉学系在谭老师徐老师的共同努力之下成立于 1988 年,那么这个专门的麻醉专业的教材从何而来?老一辈做了很大的工作。徐老师是编写《临床麻醉学》,谭老师开始是编写《麻醉解剖学》,后来她是主编《麻醉生理学》,连续编了4本,都是她的主编。这个教材的编写是非常难的,因为没有现成的,都要参考很多的书籍和国外的教材,所以我觉得她做了非常非常大的努力。

其次,就是麻醉学系建立以后,学生的管理和教学的安排都是我们徐老师和谭老师一起来做这个工作。她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包括跟学生直接交流,跟他们讲麻醉学的重要性,以及学了以后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学生才慢慢理解了。所以我们早期的一大批学生毕业后都分配都是非常好,北京广州上海的一些大医院,包括我们也是得益于麻醉专业,有了麻醉专业以后,我们的麻醉科分来了一批很优秀的学生。

另外,谭老师还在数字教材和视频教材这方面亲力亲为。比如,要做视频教材,她就到解剖教研室去要一些解剖标本,她自己来选这些标本。选了以后视频教材还要自己写,自己要去拍摄。因此硬膜外麻醉的视频教材当时能把它拍摄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发布后受到广泛的好评,特别是专业中受到广泛好评。

总之,谭老师及老一辈所做的这样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到现在来说,我都觉得是功不可没的。当时我们国内只有几个专业,现在全国已经有了 60 多个院校开设麻醉学专业。他们所有的努力和成绩为我们国家整个麻醉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锷(湘雅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谭老师也鞠躬尽瘁,视学生如己出,而且科研意识也非常超前,在我刚读研究生的时候她就把我送到肿瘤研究所,让我师从曹亚教授,从事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她培养了一大批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海内外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使得我们湘雅麻醉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湘雅精神,垂范百世

问题:您作为她的学生,您觉得谭老师作为老师对您的教导,对您影响最深刻的一点是什么。

郭曲练:一是她们老一辈起到这个模范带头作用,具体来说就是以身作则,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非常钦佩她们,她们那个时候一直在临床第一线的工作,一方面要学习新的知识,另外一方面手术多时间长,天天要加班,甚至是日夜在那里,甚至24 小时的在手术室内工作。

二是他们这种骨子里的湘雅精神,特别舍得奉献。现在湘雅医院的麻醉学科,能够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的话,与她与徐老师,与我们老的这一辈的这个奉献,与前瞻性的这样一个理念有很大很大的关系。那时候他们老一辈,我记得退休的时候,很多老师还在上晚夜班,这是很不容易的。她们这样的精神至今仍然鼓励着我们,教育着我们。

另外她对年轻医生非常的关心,包括你家里的事情也好,你工作上的事情也好,学习上的事情也好,都非常的关心。这对我们来说也觉得很温暖。

我们谭老师现在她是在住院,所以她今天不能来接受采访,我也衷心的祝愿她能够早日康复,能够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王锷:因为前辈们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那么我们会在前辈的指引下,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我们的学科传承下去,把我们的学科建设做得更好,也为下一代人铺路。也希望我们的老师们都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来源:红网

作者:罗闻

编辑:周曼 实习生 杨胜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742/69/1298857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