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12日讯(通讯员 刘倩玲)“护士!护士!我家崽崽刚刚喝完奶还好好的,一放到床上,就‘哇’地一声吐了一大口奶,这是为什么呀?”
面对宝宝的各种“奶事”常常手足无措,是很多新手爸妈的常态。其实,宝宝吐奶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也没有那么可怕。接下来,湖南省直中医医院新生儿科医生就来跟大家聊聊宝宝吐奶的那些事儿。
认识溢奶、吐奶、呛奶
溢奶
一般是从宝宝嘴角边慢慢流出来,就像流口水一样,宝宝通常没有不适感,面部表情自然,这多属于生理性现象,与婴儿胃部水平位、贲门发育不完善有关。一般等宝宝6个月以后会有所缓解,1岁左右自然消失。
吐奶
吐奶表现为比较多的奶液从口中喷涌而出,呈喷射状,吐出的奶液可能呈现豆花状,带有未完全消化的奶块和酸腐味。吐奶前宝宝常有张口伸脖、眉头紧锁等痛苦表情,可能提示消化系统问题或疾病。
呛奶
呛奶是三者中“最危险”的一种,宝宝会边咳边吐,且有痛苦表情,刺激性的咳嗽,同时伴有大量的奶液从嘴里喷出,有时还会从鼻子里流出来,严重的话还可能伴随一些奶液吸入气管内。严重呛奶会导致呼吸道阻塞,宝宝会出现面色青紫、呼吸困难甚至窒息,需要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如何预防溢奶、吐奶、呛奶
喂养姿势正确
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奶瓶喂养,都要让宝宝呈头高足低位,母乳喂养时,要确保宝宝完全含住乳晕,避免吸入过多空气,奶瓶喂养时,要给奶瓶排气后再喂宝宝,时刻保持奶瓶倾斜角度让奶嘴始终充满奶液。
把握喂养时间
不要让宝宝饿得太厉害、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再去喂奶,宝宝过度饥饿后急食会增加吐奶的风险。慢慢熟悉宝宝的作息规律,在合适的时间及时给宝宝喂奶。
把握喂养节奏
母乳喂养时,如果奶阵太厉害,宝妈要用手指轻压乳晕减缓流速;奶瓶喂养时,要选择适合月龄的奶嘴,以倒置时奶液呈水滴状而不是线状流出为宜。
喂后科学拍嗝
每次喂奶后可以竖抱宝宝20-30分钟,同时用空心掌轻拍背部帮助宝宝排出胃内空气。
养育宝宝的道路上,科学喂养是预防溢奶、吐奶、呛奶的第一道防线,随着宝宝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发育成熟,吐奶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掌握科学方法,耐心观察,如果父母直觉感到宝宝和平常不一样,应立即寻求专业的新生儿科医生咨询就医,宁可“过度反应”,也不要延误诊治。
来源:红网
作者:刘倩玲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3/56/15276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