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26日讯(通讯员 陈乐)“医生,我最近总觉得肚子胀,还头晕,是不是吃坏了?” 61岁的赵大爷肚子胀了好些天,最近居然开始头晕了,实在扛不住了来到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天心院区,求助内科主任陈美丽医生。经过详细问诊,陈医生发现罪魁祸首居然是大家早餐餐桌上的常客——油条,而这位公交车退休的司机赵大爷更是二十多年来雷打不动——每天早上两根油条。
经过检查,赵大爷的血脂报告显示总胆固醇6.8mmol/L,甘油三酯3.2mmol/L,而这两项指标的理想水平是分别是< 5.2 mmol/L和< 1.7 mmol/L。更令人担忧的是,他的颈动脉超声显示血管内壁已出现粥样硬化斑块。
于是陈美丽主任建议赵大爷入院进行系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赵大爷十分不解:“小小的油条竟然害得我住院?”陈主任耐心解释:“油条质地硬,消化慢,加上您年纪大了,胃肠蠕动就更加弱了,长期食用积累出了严重腹胀。”
住院期间赵大爷通过积极配合治疗,控制饮食,一周后顺利出院。
油条的“三重罪”:从消化系统到全身
1.胃肠的“抗议”
油条质地坚硬且油脂过剩,需4-6小时才能完全消化。食用油条后容易出现腹胀、排气困难、胃动力不足等一系列健康问题。高温油炸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变性,形成难以分解的胶质,加重胃肠负担。此外,反复使用的油中丙烯酰胺含量超标,可能引发肠道菌群紊乱,导致持续性腹胀。
2. 血脂的“失控”
每根油条含油量约20克,长期食用油条、肥肉,甘油三酯升高,易引发急性胰腺炎。反式脂肪酸会抑制肝脏对脂蛋白的代谢,导致血液黏稠度也会增加。
3. 隐形的“伤害”
传统油条使用明矾作为膨松剂,含铝量超标,可能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尽管现代工艺已改用无铝膨松剂,但街头摊贩仍存在违规使用现象。
美味与健康如何兼得?陈美丽主任给出三条建议
1. 控制频率与数量
“每周不超过2次,每次1根。”陈主任建议,“可搭配豆浆,因为大豆异黄酮可辅助调节血脂。”有实验表明,豆浆中的卵磷脂能包裹油脂分子,减少的肠道吸收。
2. 选择安全烹饪方式
空气炸锅制作的油条含油量相对较低,丙烯酰胺生成量减少,低温(160℃)慢炸可避免油脂过度氧化,保留更多维生素B1。
3. 替代方案与营养搭配
推荐早餐组合:燕麦粥(含β-葡聚糖)+水煮蛋(优质蛋白)+小番茄(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对于代谢功能较弱者,可选用全麦面包搭配低脂牛奶。
没有“绝对坏”的食物,只有“不科学”的吃法
陈美丽主任提醒:“食物本身无罪,关键在于摄入量与烹饪方式。例如,每周吃1次自制油条,搭配深色蔬菜,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控制健康风险。”改变从早餐开始,少一根油条,多一份蔬菜,用科学饮食守护血管健康,真正的养生,不是拒绝美食,而是学会与食物‘和平共处’。”
来源:红网
作者:陈乐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3/60/15313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