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1日讯(记者 戴丹 通讯员 张亚娜 王群 潘云凤)秋季开学前后,师生聚集性活动增多,食源性疾病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增加。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醒家长、老师们密切关注孩子饮食、避免蚊虫叮咬,帮助孩子健康开启新学期。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通俗来讲,食源性疾病是“吃”出来的病。其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人们常说的“上吐下泻”,具体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食源性疾病除上述消化系统症状外,还可能累及脑、肝、肾等器官,引发严重的脏器损害及相关并发症,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有哪些?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有三大类。
一是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具体包括: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由于原料污染、交叉污染、储存不当等原因,散装食品、即食类食品更易受到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污染;蜡样芽孢杆菌及其毒素:米饭、蛋炒饭、米粉等米制品加工和储存不当是导致蜡样芽胞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主要原因;诺如病毒:诺如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无论是食物被其污染,还是感染人员间接污染器皿、食物,都可能引发其他人感染诺如病毒。
(图源:湖南疾控官方微信公众号)
二是野生蘑菇中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由于有毒蘑菇与无毒蘑菇外观相似,难以辨别,故中毒原因主要为误采误食。
三是有毒植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如:马桑果、铁树果、桐油果、蓖麻子等野生植物含有天然毒素,一些有毒植物与可食野菜、野果外观相似,容易因好奇尝食而引起食物中毒。
牢记食品安全“五要点”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提醒,须牢记食品安全“五要点”:
(图源:湖南疾控官方微信公众号)
保持清洁:操作食物之前、备制食物中、餐前便后要勤洗手;定期清洗并消毒厨具、砧板等食物接触工具;做好厨房防护,防止昆虫、害虫及其他动物进入或接触食物。
生熟分开:食物制作全程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处理生食与熟食需使用专用刀具、砧板,严禁混用;用器皿储存食物时,需将生熟食物分层或分器放置。
烧熟煮透:彻底加热食物,建议使用食物温度计监测食物中心温度,确保达到 70℃以上并维持 1 分钟以上;烹饪肉类、禽类时,需确保其汁水清澈,无淡红色血水残留,避免外熟里生。
在安全温度下保存食物:成品在安全温度下保存和运输(65℃以上或4℃以下);熟食在室温下放置时长不应超过2小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隔夜剩菜剩饭,若需食用需彻底加热至安全温度;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地贮存食物;冷冻食品不要在室温下直接化冻,可放置冰箱冷藏层或温度较低的环境下化冻。
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使用安全的水或将水处理成安全的;挑选新鲜和卫生的食品;选择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如经过巴氏消毒的牛奶;水果和蔬菜要清洗干净,尤其在生吃时;不要吃超过保质期的食物。
此外,野生有毒蘑菇和有毒野菜野果难以辨别,存在极高误食风险,须时刻牢记“不采不食不买不卖”的“三不原则”。
9-10月仍要加强蚊媒传染病防控
疾控专家同时指出,9至10月仍是伊蚊(在湖南省主要是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活跃季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仍然较高。
一方面,学校应加强环境清理与蚊虫防制:翻盆倒罐清除小型积水,清理房前屋后、校园及周边垃圾,对种养的水生植物勤换水并清洗根须,减少伊蚊孳生;配备纱门纱窗、蚊帐、灭蚊灯等防蚊灭蚊设施设备,必要时可用电蚊拍、灭蚊剂等灭蚊。
另一方面,学生个人也应加强个人防护:户外活动时穿长衣长裤,暴露部位涂抹驱蚊剂;尽量减少在蚊子多的地方逗留,户外活动尽量避开蚊虫活跃时段(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暑假期间外出归来(尤其从广东或境外等高发地区)2周内,要落实好自我防蚊叮咬措施,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如:高热、皮疹、关节痛等,应主动就诊并将旅行史告知医生。
来源:红网
作者:戴丹 张亚娜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3/83/15244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