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24日讯(通讯员 姚艳)2025年11月20日是第12个中国心梗救治日,今年主题延续了其一直倡导的核心理念,即“有胸痛,我要拨打120”和“心梗救治,争取黄金120分钟”。1120本身被赋予了“两个120”的深刻寓意,旨在呼吁公众提高对心梗严重性的认识,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提升心梗救治的整体效率。
别侥幸!心梗早不是“老年病”
过去许多人认为“心梗是老人的事”,但现在30多岁熬夜加班、40岁抽烟应酬的人群突发心梗已不罕见。数据显示,近十年35-54岁人群心梗发病率增长30%,45岁以下患者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熬夜、过度疲劳、吸烟、重口味饮食等不良习惯都成为心梗的导火索。
湖南省康复医院医生特别提醒,超过一半的心梗患者在发作前没有典型胸痛症状,犹如体内埋藏“隐形炸弹”,可能突然发作甚至导致猝死。因此,不论年龄大小,学会识别心梗信号至关重要。
这些“小毛病”,可能是心梗警报
心梗并非只有“胸口绞痛”这一种表现,女性、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症状往往更加隐蔽。以下是三类最易被忽视的心梗信号:
典型信号:胸口如同压着大石头,出现闷痛、胀痛,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且不缓解,疼痛可能向左肩、下巴或后背放射,部分患者还会产生“濒死感”。
伪装信号:突然胃痛、恶心呕吐,不要简单归咎于“吃坏东西”;肩背酸痛、牙痛、嗓子发紧,可能不是颈椎病或牙病;无故出冷汗、呼吸困难、头晕乏力,即使没有胸痛也需警惕。
特殊信号:有人仅感觉“累得站不住”;还有人完全没有任何不适,只能通过体检发现问题。
急救别乱做!这几步才正确
心梗救治核心在于快速响应。血管堵塞后,每延误1分钟,就有大量心肌细胞坏死。120分钟是黄金救治期,错误操作可能致命,正确步骤包括:
第一步:立刻打120!说清3件事:明确告知“我(或他人)可能心梗,在XX路XX号”“目前胸痛/胃痛,已持续XX分钟”“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挂断电话后不要随意移动,保持手机畅通。
第二步:原地躺好,别乱动:立即停止所有活动,坐下或躺下,松开衣领、腰带,确保空气流通。此时走路、用力都会增加心脏负担,有氧气可吸氧,没有则保持正常呼吸。
第三步:科学用药,别用偏方:若身边有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1片(0.5毫克),5分钟未缓解再含1片,最多不超过3片。如有速效救心丸,可服用10-15粒,10分钟未好转再服1次。需注意这些药物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愈疾病,服用后仍需等待急救。
特别提醒:网络流传的“心梗用力咳嗽能自救”是谣言,反而可能加重患者病情;切勿自行驾车或由家人送医,急救车配备专业设备并能提前联系医院开启绿色通道。若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直至急救人员抵达。
为啥要认准“胸痛中心”?
今年主题强调“胸痛中心快救命”,因为胸痛中心是心梗救治的“快速通道”。正规胸痛中心设有标准化流程:患者到院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查,30分钟内明确诊断,可立即启动溶栓或支架治疗,显著缩短救治时间。拨打120时,应直接要求送往具备胸痛中心资质的医院。
最好的救治:让心梗不发生
湖南省康复医院医生表示,心梗最佳治疗是“预防发作”。尤其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做好以下四点可预防大部分风险:
控好“三高”: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服药不随意停药。
改坏习惯:戒烟限酒,减少油炸、高盐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杂粮比例;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避免久坐不动。
别熬别气: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及时疏解压力,控制情绪波动。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高风险人群需加做冠脉CT,及早发现问题并处理。
心梗并非“突然发生”,其信号隐藏在日常生活细节中,而救命方法十分明确。请牢记核心信息:“心梗打120,认准胸痛中心”,把握120分钟黄金救治期。
来源:红网
作者:姚艳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5/68/15453498.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