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推进“三加四”模式实现医院志愿服务常态化

来源:红网 作者:刘雨钟 编辑:吕周阳 2022-09-10 19:50:36
时刻新闻
—分享—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医院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志愿服务已成为社会治理和医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医院志愿服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为主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建立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实现有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同时持续整合社会资源,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切实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为医院卓越服务及高质量发展助力。

搭建“三平台”,打造队伍建设专业化。首先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平台,医院志愿服务内涵丰富,涵括门导诊、病房支持、病友帮扶、科普义诊等多方面,可以搭建医院志愿服务总队,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各个支援内容的分队,结合行业特色和职能优势,开展形式多样志愿服务。其次深化志愿服务培训平台,严格遵循先培训再上岗,由志愿服务总队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围绕志愿服务理念、志愿者权利义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志愿服务项目模式等内容,提高志愿者队伍的综合素质、服务意识;同时分类开展专项培训,各志愿服务分队针对专业知识、服务技巧等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志愿服务质量水平。另外打造特色项目培育平台,引导志愿服务由“活动”向“项目”转变,并积极推动项目持续性运作,培育多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志愿服务亮点品牌。

强化“三支撑”,促进机制管理规范化。完善制度支撑,要建立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明确服务内容、服务要求、权利义务等,在机制上做到保障,推进志愿服务科学化发展;要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根据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活动开展情况,采取积分兑换激励模式,鼓励坚持服务,并以年为单位,定期表彰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项目,逐步建立志愿服务回馈制度,让志愿者身份“亮”起来。探索信息支撑,探索信息化管理平台,依托平台实现志愿者注册、排班、考勤、时数积分统计等管理的信息化运作,以信息化互助推志愿服务专业化、特色化和精准化。强化宣传支撑,充分运用“互联网+”,大力传播志愿者招募、志愿活动发布、志愿者典型事迹等,同时搭建志愿者交流群,凝聚志愿者群体,营造志愿服务浓厚氛围。

打通“四联动”,保障志愿服务常态化。一是行政临床联动,倡导行政职员加入志愿者,深入临床一线协助缓解门诊临床压力,促进机关人员与基层人员双向交流。二是支部党员联动,发挥支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党员带头参与志愿者服务,倡导支部根据不同属性探索特色志愿服务,将志愿服务作为党员再教育的载体。三是病房需求联动,推动建立病房“点单”、志愿服务管理部门“派单”、志愿队“接单”、群众“评单”的工作回路,把病房“要服务”的需求反馈到位,把志愿服务队伍“送服务”的信息宣传到位。四是多元资源联动,将医院医疗资源“送出去”,深入社区、学校、贫困县市,将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百姓;把社会爱心资源“请进来”,探索与高校、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源的联系,吸纳社会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服务;让特别群体“聚起来”,凝聚病友康复群体,发挥他们的热情与积极性,以亲身经历鼓舞正在历经治疗的患者,帮助他们重塑希望。

(作者系湖南省肿瘤医院 刘雨钟)

来源:红网

作者:刘雨钟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2/09/10/1181586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