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周曼 实习生 喻锦慧 通讯员 张维夏 吴心怡 长沙报道
孩子的生命如含苞的蓓蕾,脆弱却蕴藏蓬勃生机,而儿童重症监护室,便是守护这稚嫩希望的最后防线。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时间总是以秒计算。这里,每一场救治都是与死神的短兵相接。
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曾赛珍,这位坚守儿童危急重症救治岗位24年的“老兵”,在监护仪的滴答声中,捕捉着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在呼吸机的气流里,守护着脆弱的呼吸节奏。她在生死线上为孩子们抢出生命通道,用仁心仁术为无数危重患儿点亮生命曙光。
每一次危重症救治,曾赛珍都坚守在一线。
冲锋在前的“排头兵”
在临床工作中,曾赛珍不怕苦不怕累,凡事冲在最前线。
2022年12月,随着防控策略的调整,新冠感染患者急剧增加,儿童重症医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的曾赛珍带头住进科室,连续12天值守在科室。
白天,她在发热门诊接诊;深夜,又出现在急诊儿科抢救室。“关键时刻,科主任要带头冲在前线,大家才能拧成一股绳渡过难关”,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正是这种身先士卒的作风,让团队在疫情最吃紧时仍保持高效运转。
这样的“冲锋”,在曾赛珍的职业生涯中已成常态。在同事眼中,这位身材娇小的女医生体内仿佛装着永动机,2009年甲流、2019年腺病毒暴发、2020年新冠……每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都能看到她奋战的身影。
2023年春节,当万家团圆时,她连续48小时守护着ECMO治疗的肺炎患儿,而自己的女儿正因手术住院。“妈妈是‘远房亲戚’。”女儿这句玩笑话背后,是医者家庭难言的付出与理解。
认真细致地对待患儿,用心倾听每一位孩子的“心”语。
技术创新的“攻坚手”
“儿童重症医学不能靠经验‘吃老本’,必须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曾赛珍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始终坚持临床和科研并重的工作思路,把病房里的难题当作冲锋的号角。
为了让血液净化技术精准落地,她带着团队在实验室与病床间连轴转,为了攻克局部枸橼酸抗凝的技术难关,她反复推演操作流程。当ECMO救治技术这颗“生命种子”首次在儿童重症监护室扎根,她守在仪器旁,直到患儿的心跳重新变得稳健——那些与死神掰手腕的日夜,她的身影始终站在最前沿。
在科研方面,曾赛珍也没有落下。2007年,曾赛珍及团队开始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对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重点关注儿童腺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危险因素及评估策略、病毒排泄及感染防控等,为该类疾病临床管理及公共卫生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薪火相传的“教导员”
“独木难成林,要让更多年轻人成长为‘参天大树’。”除了坚守自己治病救人的本职工作以外,曾赛珍对待教学工作不仅高度负责,也别出心裁。
作为湖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生导师,曾赛珍设计的“翻转课堂”特色教学,不到两年,通过200余场教学活动磨砺临床思维,线上点击率达数十万。
这种传承不止于院内。2020年起,她通过“云课堂”为5000余名基层医生培训,将儿童急救技术送到偏远山区。通过湖南省人民医院“仁术心连心”专家团、科普进社区、村医培训等活动,曾赛珍积极与基层联动开展义诊、讲座培训及科普宣传。“曾老师教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医者初心。”跟随她学习多年的张医生说。
永不停歇的“生命守望者”
24年如一日,曾赛珍始终保持着“时刻准备着”的状态。她的手机从不关机,工作日、节假日几乎每天都在病房穿梭,同事们笑称她是孩子们的“超人医生”。但她说,那些在病床前度过的无数个长夜,那些记录病情变化的厚厚笔记本,是她成长的阶梯。
从二十楼坠落的“高空飞娃”,到多器官衰竭的脓毒性休克患儿,每个奇迹背后,都是团队争分夺秒的坚守。曾赛珍特别珍视患儿康复后发给她的照片:那个曾经插满管子的男孩如今在足球场上奔跑,那个靠ECMO维持生命的女孩已考上大学。她说:“这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
如今,湖南省儿童重症医学专科联盟已覆盖14个市州,区域转诊网络24小时畅通。但曾赛珍的脚步并未停歇,“我们多走一步,患儿就多一分希望。”这句话,道出了这位“生命守望者”最朴素的信念。
来源:红网
作者:周曼 喻锦慧 张维夏 吴心怡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2/55/1519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