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胜男 通讯员 彭璐 长沙报道
在湖南省肿瘤医院头颈放疗二区,韩亚骞的日程表上勾勒着对患者的牵挂:周一的专家门诊里,他俯身倾听每位病人的病痛诉说;周二至周四的病房穿梭中,他带领团队为住院患者精准研判病情;周二的科室新患者多学科会诊、周四的全院疑难病例研讨会上,他始终以多维视角探寻最优治疗路径。
从医25载,韩亚骞带领团队坚定“精准化、规范化、个体化”准则,“保生命、保功能、保尊严”目标。希波克拉底雕像前的誓言融入血脉,“让癌症患者有尊严地治疗”这句承诺,成为他从未偏离的路径。
“让患者有尊严地治疗” 用专业筑起生命防线
初到肿瘤医院从事放疗时,韩亚骞总能看到一些特殊的病人——他们的脸上、脖子上爬满刺目的深红色印记,像是被命运打上的烙印;喉间突兀的金属管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好像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冰冷和沉重。患者脸上只剩下悲观与凝重,他们的生存质量却被忽视。
“那时候我就想,医生要做的不仅是治病,更要帮病人找回做人的尊严。”二十五年后的今天,当韩亚骞清晨查房时,总能在电梯间遇见一些“老熟人”——那位刚刚送完孩子上学匆匆赶来医院的父亲,那个年初刚抱上孙子的阿姨,他们笑着打招呼,颈间再不见当年那些触目惊心的痕迹。只有韩亚骞知道,这些看似寻常的身影,其实刚刚完成第20多次放疗。
“现在走在街上,谁会想到他们是正在抗癌的战士呢?”韩亚骞道。
6年前初见上颌窦癌患者李阿姨的场景让韩亚骞记忆犹新。那时她坐着轮椅,鼻腔渗血不止,体重仅35公斤,重度贫血伴有巨大肿瘤,连站立都成奢望。
“当时觉得自己就等于是判了死刑。”李阿姨说。韩亚骞团队没有放弃,反复调整方案:先用放疗控制肿瘤进展,再联合免疫治疗增强疗效,最后辅以局部手术清除残留病灶。
“每次和家属一同商量调整方案时,家属总是坚定地说‘我觉得这个方案适合她,我们听医生的。’”治疗过程中,家属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给了团队莫大的勇气。
如今6年过去,李阿姨体重恢复到90斤,每次复诊都会拉着韩亚骞的手笑:“原本以为患癌就是‘死刑’,但是我们今年是第7年啦!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虽然一只眼睛看不见了,一直吃着止痛药,但是已经回归了正常的生活。”
韩亚骞与其团队。
“医生的价值,不仅是延长生命长度,更要守护生命质量。”韩亚骞常对团队说。这份价值,不仅源自医者的真诚,更来自患者对医者技术、品格的肯定。
未来,他和团队的目标更加清晰:不仅要让鼻咽癌成为可治愈的癌症,还要在“减毒靶区”和“疗效预测”上突破,让患者在长期生存的同时,尽可能无创地回归工作和生活。
“医学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让患者带着尊严与希望回归社会。”韩亚骞说,“我们团队会继续以技术创新为矛,人文关怀为盾,在头颈肿瘤诊疗领域探索更精准、更开创、更温暖的解决方案。”
“规范是治疗的生命线” 以标准推动诊疗升级
“规范化团队造就规范化治疗,规范化治疗保障患者最大获益。”这是韩亚骞挂在嘴边并始终坚守的理念。在他看来,肿瘤治疗不是“孤勇者”的战场,而是团队协作的系统工程。
为了培养团队的规范化治疗意识,韩亚骞多管齐下:建立集中学习机制,要求团队成员共同学习最新指南和研究文献,保持团队同步进步。制定团队规范,确保科室规范与国际国内权威指南一致,维持治疗水平的先进性。以MDT强化规范,通过多学科病例讨论,集思广益制定最规范的方案。
他主导构建的全程管理体系,从门诊接诊到入院治疗,从检查完善到方案实施,全程贯穿多学科协作理念,让每一位患者都能享受到系统规范的诊疗服务。
这份坚守让韩亚骞成为国内头颈肿瘤诊疗领域的“标准制定者”。
他参与编写《CSCO头颈肿瘤诊疗指南》《CSCO鼻咽癌诊疗指南》等8部权威指南,担任湖南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委会主任委员。其团队首创的鼻咽癌减毒靶区放疗模式等成果被纳入指南,成为全国同行遵循的标准。
也正是坚定,让他能自信地告诉患者:“我们的治愈率同国际先进水平一样。”
从个人到团队,从省会三甲医院到县级医院,韩亚骞还带着他的“规范化治疗移动课堂”,把规范的种子撒向每一个角落。
他每年联合湘雅医院肿瘤科开展CSCO头颈肿瘤规范化巡讲,得到专委会主委大力支持,内容聚焦指南更新,推动有明确证据的新方案尽快惠及患者。
“一个医生治好无数个患者是医生的成绩,但是让无数医生规范治好患者,才是对社会更大的贡献。”如今,湖南14个地市都留下了他巡讲的足迹,并正持续向县级医院覆盖。
“创新要贴着临床走” 用突破延伸治疗壁垒
瞄准肿瘤治疗前沿,韩亚骞深耕精准治疗与综合治疗领域。
2021年,他开创性成立头颈及鼻咽肿瘤多学科MDT团队,相对传统集中疑难病例讨论,“就像消防队只救大火,却不管小火苗。”韩亚骞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可CSCO指南说得明白,头颈肿瘤从初诊就需要多学科把关。”
于是,院内首次首治病例与疑难病例分类会诊诞生了——每周固定时间,头颈外科、放疗科、内科的专家为初诊患者现场会诊;每周四下午,全院各科室的疑难病例则集中在8楼会诊室“攻坚”。
这种“首诊+疑难”的双轨制,让95%的患者在治疗起点就能获得最优方案。
韩亚骞耐心查看患者恢复情况。
“肿瘤治疗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更优解。”韩亚骞常带着团队泡在诊室、病房和数据中,从患者的痛点里找科研方向。
通过分析950余例鼻咽癌患者数据发现:3/4患者病变位置偏向一侧,即当病变主体位于左侧时,右侧的一些正常结构是中危甚至低危结构,是可以降低放疗剂量的,而降低剂量的好处是减轻的患者的治疗反应和远期毒性,让患者治疗的耐受性更好,恢复得更快。
据此,韩亚骞团队首创“鼻咽癌局部侵犯偏心型与中央型”分类,绘制危险区域图谱,建立减毒靶区放疗模式,使局晚期患者放疗副作用降低超50%。这一成果被最新版《CSCO鼻咽癌诊疗指南》收录,成为全国同行遵循的标准。
一位曾发生肝转移与纵膈转移的20多岁鼻咽癌患者,正是这一理念的受益者。在MDT团队的综合诊疗下,他不仅实现临床治愈,更拥有了幸福的家庭——如今每天接送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成了他最珍视的日常。
“科研不是论文上的文字,是能让患者多一分希望的武器。”韩亚骞说。
为了让更多患者用上前沿技术,科室与国家癌症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建立科研合作,每年开展多项临床试验,为复发转移患者争取免费使用新药的机会。
“有位晚期患者入组新药试验后,肿瘤缩小了80%,现在还能帮家里干活。”回忆起那一刻,所有的熬夜修改方案、所有的争取再往前一步都化作了值得。
“医学是有温度的” 以关怀温暖抗癌之路
韩亚骞与团队成员交流患者情况。
“韩医生,鼻咽癌能吃辣椒吗?”“放疗后口干怎么办?”在韩亚骞的微信里,存着上千名患者的联系方式。他每天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回复消息,或是录制科普视频讲解“鼻咽冲洗技巧”“口服化疗药注意事项”。
每年肿瘤防治宣传周,他都会组织“抗癌明星分享会”,让治愈患者现身说法。“看到和自己一样的人能好好生活,比医生说十句话都管用。”韩亚骞说。
温州的陈女士追随他9年,从鼻咽癌诊断到放化疗,从颈部手术到术后复查,每年雷打不动从温州飞长沙。一次,医院宣传化名使用了陈女士的病例,她复查时主动询问:“韩医生,那篇文章写的人是不是我?如果是,我希望用我的真名。我愿意和大家分享。”这份主动和信任,让韩亚骞深深感动。
从诊室到病房,从研究台到讲台,从放疗学科相对独立到走向多学科融合,韩亚骞用25年的坚守诠释着“最美医者”的风采——对患者真诚,对生命真诚,对学术真诚,对职业真诚。
在肿瘤防治的征途上,韩亚骞和他的团队仍在前行。他们的脚步里,藏着无数患者对生命的渴望,也写着一位医者对守护健康的承诺。
来源:红网
作者:杨胜男 彭璐
编辑:戴丹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2/57/15198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