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美医者”吴静:像青山一样,守住生命的重量

来源:红网 作者:文洁 白杨 编辑:戴丹 2025-08-13 11:10:44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文洁  白杨 通讯员 严丽 长沙报道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走廊里,她的脚步一向很快——病人、学生、课题、会议……交织成她的日常。

她是病人眼中细致入微的内分泌专家,是学生口中“临床技能竞赛的总教官”,也是中国肥胖防治数字化闭环的先行者。

“医学不是孤岛。”她说,“临床、科研、教学,这三条路互相滋养,也互相成全。”

吴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科学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是第19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二等奖获得者,也是2025湖南最美医务工作者获得者之一。

三十五年行医生涯,她用一种信念贯穿自己的人生——“像爸爸一样,做一名好医生。只要朝着选定的目标努力前行,你的价值,永远会被看见。”

吴静看病人照片_副本.jpg

正在看诊的吴静。

“医学,首先是人学”

医学世家出身的吴静,深受父亲影响。“我父亲是外科医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他都在诊所看诊。那时,他88岁。”认真、执着、勤奋,这是父亲留给她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在吴静看来,医生这个职业,必须要拥有强烈的责任心与同理心。“医学首先是人学。”必须先把病人当作人,再当作需要关心的人,最后才是有病的人。

吴静的日常工作中,不乏生死攸关的瞬间——一次查房,她敏锐捕捉到糖尿病患者细微地冒冷汗,判断其存在消化道出血风险,果断处置,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还有一位因甲亢突眼濒临失明的女患者,吴静用诚恳的谈话,把那颗快要沉下去的心拉了回来,“我告诉她,你的眼睛不是坏了,是生病了,可以治。”坚持两年多药物治疗后,患者眼睛康复,给吴静医师的锦旗代表患者真诚的感谢。

“医生的手里,除了药和刀,还有话语的温度。”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她行医数十年的底色,也是“很多病人都成为朋友”的根本所在。

医学,不仅是知识和技术,更是一种信任关系的建立。

吴静教学工作照片_副本.jpg

吴静教学工作照片。

一场比赛,人生转折

“如果没有那场大赛,今天的我或许仍是一名普通的临床医生。”在采访现场,吴静笑着说。

2010年底,已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工作近20年的吴静接到领导的电话:“有个任务你能参与不?带学生参加临床技能比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电话改变了吴静的职业轨迹——35年的从医生涯,她曾无数次在临床、科研、教学三条跑道上同时疾驰,而那场比赛,正是这“三管齐下”的开始。

作为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竞赛“总教官”,从零开始的吴静,唯一的选择是“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

她带领20多位骨干老师白天查房、手术,晚上则守在名为“湘雅大家庭”的QQ群里改题、出题、敲定评分标准。那段时间,吴静也有过深夜崩溃大哭的瞬间——“眼泪和丧气一起流出去,第二天又照常投入。”

为了让学生的临床思维与操作能力双线提升,她要求带教必须把学生带进病房、门诊实战;让他们在手术边、查房间、模拟人台前一次次复盘。

多点突破、反复练习,想要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熟练度、临床思维和速度,没有捷径,只有广覆盖、无死角的训练。“临床思维、熟练度、广度——三者缺一不可。”吴静说。

最终,2012年,湘雅学子在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大赛中夺得最高奖——特等奖,并由此开启了13年6次荣获特等奖的荣耀之路。

“秘诀不只是技巧,而是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湘雅精神。”吴静说。

吴静肥胖MDT团队照片1_副本.jpg

吴静所在的湘雅医院肥胖MDT团队。

数字化教学中的“临床温度”

从2016年起,吴静同时担任湘雅医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和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主任。

一个问题开始萦绕在她脑海——“学生的临床思维和问诊技能,如何在有限的实习病例中得到有效提升?”

她决定试水数字化、虚拟化教学。主导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能在虚拟病房里问诊、查体、诊断,真实还原医生面对患者的全流程;也可以在移动端随时复盘,突破时空的限制。

吴静将教学搬上“云端”,利用文字、音频、影像多维呈现,牵头建设教育部诊断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一个连接100多家医疗单位、300多名成员的线上平台。

此外,她还牵头推动了一个能让各地医生、学生参与的、名为“大内科疑难病例讨论会”,每月一次,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迄今已举办81期。

2018年,她带领团队获得首批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20年到2023年,诊断学相关课程获连续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及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截至目前,已推广到全国100多所医学院校,近10万人次参与。2023年,她率领团队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数字赋能、融合引领”的诊断学数字化教学创新实践获得大赛新医科正高组一等奖的最高殊荣。

“数字化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让更多学生在更早的阶段接触到更多元的病例、更多样的训练场景。”在教学中,吴静强调“临床温度”——不仅是操作熟练度,更是临床思维与人文关怀。

全病程管理:肥胖大作战

“无论是患者的健康,还是学生的成长,核心都是全程陪伴和精准干预。”吴静说,这两者的逻辑是一致的:以个体为中心,构建完整的支持体系。

十年前,肥胖还只是生活里的形容词。吴静却从病历堆里看出了趋势:高血压、高血糖、睡眠呼吸暂停、不孕不育……都藏在这个词的阴影下。

“肥胖是各种慢性代谢疾病的发动机。”吴静说。肥胖几乎无处不在,却长期被当作“生活习惯问题”轻轻带过。“肥胖防治最大挑战是公众认知不足、生活方式剧变以及政策的缺位。”

从一个体重指数(BMI)值超过60、血糖血脂血压均高的病患治疗过程让她意识到,如果不从体重入手,所有的治疗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016年,吴静在湘雅医院组建肥胖诊疗中心,联合营养科、运动康复科、心理科、胃肠外科等多个科室,形成多学科(MDT)诊疗体系。年接诊量迅速突破2000人次,成为国内少有的常态化肥胖门诊之一。

在临床工作中,吴静发现传统的体重管理存在两个痛点:患者坚持难、随访难。于是,她提出“数字化全病程体重管理”的构想——用互联网打通诊疗的每一个环节,让医院的服务延伸到患者日常生活中。为了实现肥胖的全流程管理,她先后牵头成立了湖南省预防医学会肥胖防治专业委员会、肥胖及其代谢并发症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及肥胖全部程防治专病联盟,2025年积极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的号召,又成立了湘雅医院体重管理中心。至此,“数字化全病程体重管理”这一构想能进一步落地——一个打破时空限制的闭环系统,从预防到康复,全程有医生、营养师、专科护士和个案管理师在线协同。

“肥胖是一种病,但很多人不承认。我们做的,是让他们先承认,再改变。”吴静说。截至今年7月,这个数字化闭环模式已服务患者5000余人次,超过六成患者在多学科、全周期的陪伴下体重下降5%~10%,并在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上显著改善。

吴静牵头的团队在肥胖与糖尿病共病机制、非药物干预策略、数字化干预路径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部分研究成果已被纳入国家级肥胖防治指南。她推动的闭环式体重管理模式,不仅在湖南多家医院落地,还通过学术联盟推广到全国十余所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成为慢性病防控的范本。

“只要选定了目标,就不要放弃。”吴静几乎是用整个人生,把这句话写成了注脚。

从病房走向课堂,又从课堂走向病房。对吴静来说,这条路,早已没有边界。“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移、不倦、不退,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

来源:红网

作者:文洁 白杨

编辑:戴丹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2/56/1519614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