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钩沉传奇故事,解构文化内涵。红网联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特别开辟“湘雅往事”栏目,通过对老前辈们个人成长和奋斗经历、亲历重大历史事件、学科发展历程等进行文字、影像的采集整理,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老一辈医学大家勤学苦练、立德树人的奋斗史。
【人物名片】
张成裕,男,汉族,中共党员,外科专家,广东省新会县人,1934年8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湘雅医院老年医学科教授。
1956年从印尼回国升学,考入湖南医学院医疗系,1961年大学毕业,分配在湖南医学院附一院(湘雅医院)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曾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修。
张成裕从事临床外科工作30余年,教学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注重形象教学和直观教学,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外科教学方法,曾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1991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对休克、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外科围手术期处理、胃肠道疾病和胆道疾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成大中型手术逾1000例。长期从事肝胆管疾病的科研工作,主要著作有《肝胆管结石并狭窄的手术失误125例探讨》《医源性胆管狭窄的诊治体会》等。撰写科研论文30余篇、论著10余部,多次参编外科教材。回国30多年,投身医疗教学事业,治学态度严谨,工作作风踏实,医德医风良好,深受学生和病友好评。
记者:您为什么会选择回国学医?
张成裕: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我的祖父和父亲从广东省新会县农村来到南洋谋生,最后定居在印度尼西亚万隆。1934年8月14日,我在万隆出生,1943年初进入万隆中华小学。这所小学由当地华人和华侨创办,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就在这所普通的小学里,我接触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影响了我的一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电波传遍整个华侨社会,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海外华侨都感到扬眉吐气,海外华侨子弟更是非常向往,每年都掀起一波又一波回国升学浪潮。
1956年,我结束了3年的侨校教学工作,决定回国升学。1956年6月中旬,当我在雅加达码头登上轮船等待开船时,大哥紧紧握着我的手,问我回国准备报考什么大学。我回答:“由于家里经济困难,我准备报考国内的免费学校,比如当时的南方大学或师范学院。”大哥说,“父亲不幸逝世主要因为得不到及时和有效治疗,所以全家都盼望你能报考医学,将来做一名医生”。话未讲完,准备开船的汽笛响彻云霄,大哥才匆匆下船。我回头看到自己出生成长的爪哇岛逐渐从地平线上消失,内心感情非常复杂。
经历了十多天海上旅行的艰辛,我们终于回到祖国怀抱。随后,我参加了1956年7月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同年8月被录取到了湖南医学院医疗系。我立刻将这个喜讯写信告诉海外亲人,没几天大哥就回信说,全家都非常高兴,都说我是我们家族第一个大学生,嘱咐我要珍惜这个难得的升学机会。
我是班上唯一国外回来的学生,领导和老师都对我非常照顾。毕业前夕,学校领导问我对于分配有什么想法,我说我在湖南待了这么多年,虽然家在千里之外,但在湖南已经有了亲人,已经习惯了湖南,爱上了湖南,想留在这里。就这样,我顺利留在湘雅医院当上了医生,一直到现在。
记者:您刚到科室时是什么状况?在科室发展和工作中,您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张成裕:我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湘雅医院普外的临床工作,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当时湘雅医院的外科所有的工作人员加起来也就一百人左右,其中医生有五六十人左右。那时,技术没有这么先进,医院也没有这么大。现在不但规模变大、设备变先进,手术种类也更多了。以前不能做的手术,现在都能做,比如说微创技术,不但节省了人力,还更科学、精细、高度精准。以前做手术靠体力,现在做手术还要靠脑子。作为外科医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我刚接触临床时,对于外科病房、外科诊室、手术室的环境、工作特点都很陌生,幸亏一开始就得到热心的医生、护士长和护士们的耐心指导和帮助,后来我逐渐熟悉和掌握了外科的知识和技术。
我在外科工作期间,最难忘的是湘雅医院每个恩师对我的悉心指导,例如普外科的韩明老师。他是美国归侨,祖籍也是广东新会人,是我的老乡,我有幸在他手下工作长达50多年。他不仅在技术上是我们的老师,人品上更是我们的老师。他的手术做得很漂亮,治病救人如亲人,而且他的英语特别好,通晓欧美各国外科文献;他也非常敬业和勤奋,总是诲人不倦,是湘雅最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博士生导师之一,也是我的引路人。
还有一位是张时纯老师。我当年刚进入泌尿科轮科时,张老师当时是泌尿科主任,他向科里的主治医生特别介绍说,张医生是归侨,回国很不容易,由于在我们泌尿科学习时间较短,请你们让他拿手术刀做手术切口,并做组织分离、止血、暴露等基本手术操作,让他有些亲身体会。我当时非常感动,第一次战战兢兢拿起手术刀。此事虽小,我却牢牢记住了这件事一辈子,感受到温暖的湘雅大家庭。
记者:您参加过哪些支援帮扶活动,请讲述这段经历?
张成裕:生活在祖国长达半个世纪,可以说我是吃洞庭湖的米、喝湘江水长大的,是湖南哺育我成长。我是外科医生,是农村最需要的医生。我多次担任农村医疗队的队长去农村,几乎踏遍三湘四水,下乡送医送药。
在郴州一个偏僻的乡村卫生院,一个18岁的农村姑娘因为膀胱结石,每次上厕所都尿血,非常痛苦。由于农村闭塞,她也没有钱去上级医院做手术,当我们医疗队到当地时,她觉得我们对老百姓很好,抱着希望来找到我。于是我为她做了膀胱切开取石术,手术很成功,此事轰动整个山乡。当我们医疗队撤退时,码头上送行的乡民人山人海。缓缓开船后,我还看到做过手术的姑娘穿着红衣服,在河边一直跟着船奔跑,一面招手致意,一直到我们的船逐渐消失看不到。
五十多年的行医生涯,让我深感医学是神圣的事业,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的。作为一个外科大夫,为病人施行手术,对伤病员应担负起更大的责任。我也亲身感受到,全社会对医生是尊敬的,我们医务工作者是敬业的,对生命是敬畏的。
记者:您有什么想对年轻医生说的话?对湘雅未来的期望是什么?
张成裕:作为一个从海外归国的学子、一个年逾花甲的老湘雅医生和教师,在祖国生活和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亲身经历了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变革,感触很深,感悟很多,令人刻骨铭心。
时至今日,我更深切感受到,没有祖国的关怀,没有一代又一代的先辈们的努力和传承,就没有今日湘雅的辉煌。
我希望湘雅医院变得越来越大,医改能够圆满完成,看病难、看病贵这个硬骨头一定要解决。患者来到湘雅,就能够健康回家,过好生活。也希望我们的医生越来越强,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
统筹:严丽 文洁
文字:周曼 曹璇绚
剪辑:杨胜男 李雨沁
来源:红网
作者:周曼 杨胜男 李雨沁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7/96/14747822.html